兩日遊行烈日下企足12小時救治150人 聖約翰救傷隊: 港人質素高會自覺讓路【有片】

健康資訊

發布時間: 2019/07/04 18:53
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2:25

分享:

分享:

聖約翰救傷隊參與大大小小的救援工作,今次遊行亦未有缺席。

遊行集會人多密集,容易出現不適或發生意外,救傷工作扮演重要角色。香港聖約翰救傷隊(St John)參與大大小小的救援工作,在6月9日及6月16日接連兩個周日的遊行亦未有缺席,無懼高溫、辛苦,去確保每位遊行人士的安危,2日內合共救治了150人。

正職為急症室醫生的少青團助理監督林棋煒坦言,隊中的救援工作比醫院中的治療程序更難,

街上處理比在醫院中更為緊張,因為資源不多,現場環境亦較嘈雜,身邊隊員也不是平日上班的醫護同事。

救傷隊服務一般要在1個月前預約,以準備合適、足夠人手及醫療用品、器材。但今次遊行「事出突然」,特別是6月9日的遊行,救傷隊在4日前才收到值勤通知,St John高級監督蔡玉蘭形容準備工作是很大挑戰,需緊急與機構、可出席的隊員聯絡,以及安排所需物資及器材,

有需要輪更的隊員在收到通知後會特意調配工作,願意抽時間出一分力。

過往如六四燭光晚會般的大型集會,也只需約30名隊員當值;即使是大型遊行,平均亦只會動用80至100名隊員。評估過今次遊行場地大小、規模及風險後,救傷隊在9日派出106名隊員,16日更派出241名隊員值勤,出動歷來最多人手支援。

6位隊員都分別有參與9日或16日的值勤。左起:麥祖德、林棋煒、蔡玉蘭、容展宜、楊燕歡、李秉彥(曾有為攝)

知道遊行當日平均需值勤最少11至12小時,隊員都事先「醫足肚」才到場,但面對接近攝氏30度的高溫,反而未敢多喝水,因為隨時候命的他們,連上廁所也難以抽空;由於救傷站設於人群之中,亦沒有足夠的位置擺放椅凳予隊員休息。隊員感激遊行人士都尊重救傷隊的工作,救傷隊的高級救護主任楊燕歡笑言:

會有不少人行過來說:謝謝你們!但不希望你們有『生意』。

簡單的一句話或一個舉動,其實對救傷隊隊員是莫大的鼓勵。6月16日的遊行中曾發生「小插曲」,當日在現場當值的隊員李秉彥憶述,有隊員因身穿「白衫黑褲」制服,被部分遊行人士誤認是另一制服團隊的成員而不禮貌地對待。

隊員見狀後指著身上印有「聖約翰」字眼的反光衣,表明自己救傷隊的身份,對方態度隨即180度改變,道歉表示「唔好意思」並連番道謝,其他在場人士得悉後更報以掌聲,

我未試過全街人都為我們鼓掌,這個是給予我們機構、團隊的肯定。

作為值勤的其中一位長官,加入救傷隊35年的容展宜亦欣賞整個遊行過程是有秩序地進行,

覺得香港人質素很高,會自動自覺地讓路給救護車,成千上萬人在沒人指揮下,就像有人指揮般主動讓開。

隊員每次值勤的時間基本上都有約12小時。(照片由受訪者提供)

不過事實上,除了提供恆常救護車服務的救護員外,出勤的隊員基本上都是義工性質,願意無償付出,只因穿上制服後的一份使命感。

每一次服務的時候,幫到每一個病人,或救到每一個生命,都是繼續走下去的原動力。說真的,如果不是因為一份使命感,就算你支薪去做都會覺得辛苦。

即使不收分毫,救傷隊隊員也要每週定時受訓及集會,以達至每年60小時的標準,同時每年都必須當值60小時以上,確保能力足以「隨時候命」。

當中已作為救傷隊成員25年,現為總監督的麥祖德7年前就曾在家人外出用膳期間,接到控制室通知參與「南丫海難」的救援工作。當時他毫不猶豫中斷飯局,盡快趕到現場支援,其因懷孕正留院的妻子亦習以為常,

因為我要把她送回醫院才能到現場,當我把她扶到床邊,很深刻的是她對我說一句:「你快去吧!我自己能照顧自己。」

基本上每個周末都會見面,隊員間的關係已猶如家人。(曾有為攝)

其實隊員經常都要因出勤,而推卻與家人相處時間,隊員們坦言家人一開始都會有微言,但清楚服務的背後後,家人都由一開始有所抱怨,變為包容及認同,這份「工作」反而讓他們得到另一班「家人」,

活躍隊員每個周末大多都會在救傷站,或總部見面,真的有家人的感覺,因為比家人更常見面。

這班「家人」分別來自不同的界別,當中除了醫護人員外,亦有教育、物流、警界等的人員,但同樣的是,他們都本著救傷隊「不分種族、階級、信仰,竭誠為人類服務」的宗旨而聚首,明言

只要是人一個,就會救。

撰文 : 李慧愉 TOPick記者